【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2017年對于傳統企業來說,究竟有何變化呢?
上一期我們講到2016傳統企業的目前的生存狀況《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巨變時代企業的生存邏輯,中國式制造業何去何從!》,那么2017年對于傳統企業來說,究竟有何變化呢?請看小編跟您講解講解。
【“漲漲漲”與“1207億”】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舊有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還沒有顯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結果就是生意越來越難做,錢也越來越難賺了,觸目所及都是一片肅殺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業因為掌握了核心優勢而尚且過得滋潤,但占整個制造企業的比例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業家好不容易要熬過2016年了,卻悲哀的發現,2017年的路依舊不知道該往哪兒走,2017年要面臨的情況可能更加復雜、更加殘酷、更加變幻莫測。
低端制造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那時候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上的商品種類極其有限,產品只要生產出來了就不愁銷路,哪怕質量有瑕疵,哪怕包裝不美觀,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條件下,產品依舊可以賣出去甚至成為熱銷款式。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中產階級的興盛崛起,中國的消費生態已經發生了巨變,人們更加追求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國貨開始銷路受阻,造成了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高端產品難以破局,國人在海外熱捧的奶粉、尿不濕和馬桶蓋,正是此類現象的一個縮影,而海淘族也由此興起,部分互聯網公司更依靠這種現象走上了“復興之路”。
與此同時,外資也基于匯率、地租、運輸、勞動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開始“孔雀東南飛”,將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的制造業國家。
在這些現實層面的擠壓下,大量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出現訂單不足、銷路不暢、資金短缺的惡劣局面。
依托改革開放30年積累下來的實力,不少制造業主依舊在堅持著,他們通過減員、減薪、降價、拋售、抵押、融資、負債等方式來維持企業的運轉,希望可以熬過這一輪的寒冬,等到制造業復蘇的那一天。
他們真的能等到嗎?
2016年工業領域原材料的漲價狂潮,更是給原本就在掙扎著的制造業來了一記重重的響錘,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無幾的利潤。
煤炭、鋼鐵、玻璃、木材、不銹鋼、PVC、塑料、鋁材、紙箱、運費、化工原料、銅錠……
一長串的名單和數據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漲,漲,漲。
很多實體業主發出了絕望的吶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達到了1207億,再創了世界紀錄,于是很多人也再度驚呼,是電商逼死了中國的制造業,如果淘寶不死,中國制造業就會滅亡,屆時伴隨著制造業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萬的打工者都會無家可歸,都會流離失所!
聽來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來臨的今天,真的是電商壓死了實體嗎?生意真的都到跑到電商賣家那里去了嗎?
不少的電商賣家也大倒苦水,說電商的這個節那個節,雖然讓產品的銷量增多了,數據很好看,但實際上利潤根本沒有多少,有時還是賠本賺吆喝,竹籃打水一場空,而賣出去的貨源,還不都是made in China?
實際上問題的癥結仍在于中國的制造業太過低端,在創新能力不足且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只能被迫降價,讓利潤持續走低,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讓制造商的信息壟斷優勢不再,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范圍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沒有天貓淘寶和京東,成熟的消費者也會選擇去海淘高質量的商品。
而中國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不是沒有建立起品牌,無法產生品牌溢價,就是產品質量得過且過,根本無法與競爭對手進行有效區隔。
只能打價格戰,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里,經濟增長的很快,制造業發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創新模式,而是“模仿、復制、抄襲、山寨”的模式,看到別人生意做得不錯,就買同樣的設備,造同樣的模具,弄同樣的外觀,走同樣的渠道,只要把貨能賣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質量,不注重服務,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戶體驗。
一味的依靠關系和經驗來擴張著商業版圖,規?;a,規?;N售,加足馬力擴充產能,先干了再說!
其結果是什么?
就是產品嚴重同質化,老客戶留不住,新客戶難開發。
在產品不充足的時代還能勉強維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代,這種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條。
很多制造商直觀的感受就是產品價格越來越低,產品利潤越來越少,但產品還是越來越難賣,客戶還是越來越難開發,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多半辦成了庫存,成堆成堆的擺到了倉庫里。
造成的現象就是手上的現金流越來越少,工廠的運轉越來越困難。
這也導致了大部分制造業主的恐慌和焦慮,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強勢崛起、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等現象都給制造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找到一條出路,如何更好地應對撲面而來的危機,都令他們不知所措。
但可以預料到的一個事實是,制造企業不得不將現有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和盈利模式進行解構,升級改造為現代新型制造業,以適應新的市場局面,這是一個艱難和痛苦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坎坷,無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斷的進行嘗試和摸索,最終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那條路,實現企業內部脫胎換骨式的蛻變。
一句話,天變了,薄利多銷的時代過去了!
【夾縫中生存,制造業的機會還有多少】
那么制造業的機會和未來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創新,手段也無非兩個,一個是產品的工匠精神,一個是服務的推陳出新。
答案很簡單,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礙與沖突又有哪些?所謂知易行難,前方道路且長,回首蒼茫一片。
實際上,創新就是為了追求一種差異化,讓自己的產品和同行的不一樣,創造一種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價權,讓自己的產品在同類產品是唯一的,讓消費者對自己的利潤率不知情。
那么這時,消費者仍然愿意掏錢購買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來的制造業一定要向品牌要溢價,要利潤,否則越來越聰明的消費者根本沒有理由購買你的產品。
反正還有大把的備胎。
實際上,中國的制造業已經站在了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多為空白,所以一方面國內的很多企業為了爭奪客戶不得不打起價格戰,持續壓低利潤,另一方面國外的馬桶蓋卻成為了海外代購的熱門產品。
國內制造業的生產已經跟不上了發展的要求了,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銷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發展才能擺脫惡性競爭,也才能獲得一線生機,改變這種“高端上不去,低端難保持”的局面。
精選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