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利是企業保護創新成果的“護城河”。然而,如果專利申請過程中存在欺詐或程序違規,這條“護城河”可能會瞬間崩塌。近期,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因虛假簽名問題,一次性撤銷了約3100件專利申請,而一起涉及中國申請人的外觀專利訴訟案,更是因簽名造假被法院裁定專利“極有可能無效”。這場風波不僅揭示了專利申請中的“隱形陷阱”,也為所有企業敲響了警鐘:合規是專利有效性的基石,任何程序瑕疵都可能讓專利化為泡影!
USPTO的警示:3100件專利被撤銷
2020年至2022年期間,美國律師Jie Yang的名字出現在約4000份專利申請文件中,數量之多令人咋舌。這些文件隨后均被 USPTO 嚴格審查。經USPTO調查發現,這些簽名大多并非Jie Yang本人簽署,而是被無從業資格人員冒用。2024年10月2日,USPTO發布最終命令,因虛假簽名問題終止了約3100項專利申請程序,并明確禁止恢復。
美國法院裁定:欺詐性簽名=極有可能無效!
這一事件不僅影響了新申請的專利,也對已授權的專利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案號為1:24-cv-07164的外觀專利訴訟案中,涉案專利D941,982 S的簽名同樣被認定為非Jie Yang本人簽署。
這起案件的原告,原本希望借助這份專利,在美國市場上為自己的移動空調套件產品“保駕護航”,發起訴訟并申請了初步禁令,試圖限制競爭對手。但被告方敏銳地察覺到涉案專利的申請存在嚴重瑕疵,果斷采取集體應訴策略,打響了反擊戰。歷經四個多月的激烈交鋒,案件迎來了關鍵轉折點。最終,法院基于USPTO的調查結果,認為該專利“極有可能無效”,正式下達書面命令,撤銷了原告的初步禁令。這一裁定具有開創性意義,法官對Jie Yang簽署專利的判定,也為后續相關案件提供了全新視角與裁判依據。
案件啟示:專利申請中的“隱形陷阱”
這場訴訟不僅是一場法律博弈,更是對企業在專利申請中可能面臨風險的深刻警示。根據美國相關法律規定,專利申請中一旦出現欺詐行為,申請便不會被授予專利。這一規定不僅對新申請的專利有效,也會對已經授予的專利產生間接性后果。對于申請人而言,涉及到的違規行為包括但不限于:
微實體造假:美國專利制度對微實體提供費用減免,部分企業可能在申請中虛報自身的微實體身份,以獲得更低的申請費用,通過虛假信息騙取優惠,導致專利面臨無效風險。
代理人簽名造假:如本案所示,代理機構冒用律師簽名提交申請文件,通過不當手段冒用法律人的簽名,從而使申請失去合法性,導致因程序違規被撤銷。
發明人轉讓簽名造假:發明人必須對其發明進行合法的轉讓,任何冒用或偽造行為都將直接影響專利的有效性。
(來源:跨境知產說)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