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也公開釋放積極信號,暗示特朗普政府可能與中國達成一項重大貿易協議。這一動向被外界解讀為持續數年的“關稅大戰”或迎來轉折點。
然而,政策層面的緩和跡象尚未落地,一場更為嚴厲的監管風暴已悄然席卷跨境電商行業。
低申報暴雷:賣家被追繳200萬關稅,歷史訂單遭全面稽查
近期有跨境賣家因長期低申報被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追溯稽查,要求補繳過去三年內36票貨物的關稅,預估金額高達200萬元人民幣。該賣家起初僅因一票貨物被抽查,但在提交資料后,CBP突然要求其提供三年內的全部歷史申報記錄,徹底“翻舊賬”。
該賣家坦言,由于產品利潤較低,過去一直通過低申報方式降低成本,且三年內從未被查驗,但今年隨著美國關稅政策收緊,其長期存在的合規漏洞被一舉擊穿?!艾F在不僅要補稅,還可能面臨BOND(海關擔保)失效、店鋪關聯甚至法人出入境受限的風險?!?/span>
行業震動:低申報“潛規則”成稽查靶心
此事在賣家圈引發軒然大波,業內普遍認為,此案暴露了美國海關執法邏輯的轉變:
“貨量+長期低申報”成高風險組合:該賣家單次出貨量達數百箱,但申報價值均低于800美元(美國免稅門檻),異常數據觸發系統預警。
追溯期長達3年:CBP有權倒查歷史訂單,此前未被抽查不代表“安全過關”。
“雙清包稅”模式暗藏隱患:許多貨代通過低申報實現“包稅”,一旦被查,賣家可能面臨連帶責任。
對于涉事賣家,業內意見兩極:部分建議“棄號止損”,也有觀點認為貨代與賣家責任可切割。但共識在于——低申報的灰色紅利時代已終結。
合規警鐘:跨境電商不是法外之地
此次事件為全行業敲響警鐘:在全球化貿易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跨境電商早已脫離“野蠻生長”階段。無論是關稅戰的政治博弈,還是海關的技術稽查升級,都在倒逼賣家重構合規體系:
嚴守申報真實性:合理申報價值,避免“小聰明”釀成大風險。
梳理供應鏈鏈路:從生產、物流到清關,全程留存合規憑證。
警惕“包稅”陷阱:貨代承諾≠法律豁免,最終責任仍由賣家承擔。
跨境電商不是法外之地,合規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底線。 政策風向或許起伏,但監管利劍始終高懸。唯有筑牢合規根基,方能在這場全球貿易變局中行穩致遠。
(來源:汽配跨境掃地僧)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