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時報》6月19日發表評論,匯總整理了近期政府機構、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及專家學者關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分析。主要內容包括:
一、G20在遏制保護主義方面少有作為。雖然2008年G20做出了維護自由貿易的承諾,但其成員國總體上卻要對今年約80%的保護主義行為負有責任,這一比例高于09年的60%。WTO表示,目前G20貿易總額中約有4%受2008年后出臺的保護主義措施影響。
二、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斷增加。由于發達國家失業率高企以及全球經濟再度面臨疲軟威脅,2010年和2011年,包括關稅上調、出口限制及不公正的監管調整在內的保護主義措施大幅增多,增幅遠遠超過此前預期,另外還有大量保護主義措施正在制定當中。世貿組織(WTO)近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中發出了保護主義可能抬頭的預警,歐盟也在一份類似的報告中稱,保護主義的上升勢頭“令人震驚”。
三、可能導致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的因素仍然存在。世界銀行的估算顯示,歐盟和美國自2009年以來的實際匯率下滑提升了當地企業的競爭力,使其無需采取過多貿易保護措施。但由于中國今年以來放緩甚至逆轉了人民幣升值進程以應對全球經濟疲軟,歐盟和美國實際利率下滑對保護主義起到的遏制作用將有所減弱。同時,全球經濟重新陷入衰退的威脅是導致國際貿易形勢緊張的最主要原因。受這種威脅影響,各國民眾將向政府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其偏袒本國企業,以求保住國內的就業崗位。
四、貿易保護措施的影響難以量化。很多措施都涉及許可證或監管規則層面的改變,而非征收反傾銷反補貼進口關稅等容易計量的手段。目前還很難看出保護主義對貿易流有多大影響,因為各國迄今采取的貿易保護行動力度有限。但經濟疲軟持續的時間越長,就會有越多的貿易保護措施固定成為經濟環境的一部分。保護主義政策一旦生根,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