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到亞馬遜運營,我們總說“七分靠選品,三分在運營”,可很多賣家在選品上總是不得要領,并且許多新手賣家在選品的路上掉入一個又一個大坑,在實際運營中,對于選品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2018年賣家要怎樣才能少走彎路,選擇正確的產品呢?
雨果網與人稱最接地氣的草根網紅周雨澤進行了一場對話。
雨果網:對于許多剛進入亞馬遜平臺的賣家來說,往往不知道運營什么樣的產品才是最適合的,為此,數據在這個階段就很有參考價值,那么有哪些數據才是選品的判斷標準呢?
周雨澤:在大數據時代,如果你還不會使用各種便利工具和數據資源來分析自己產品的市場情況,不僅會被競爭對手遠遠的甩在后面,還會因為不懂市場分析,無法避免風險,導致巨大損失。我主要從八個維度去分析:
第一、市場的競爭程度。競爭度這個數據主要是用來判斷產品的可做性,包含有產品的reviews數量的多少、新品占比、發FBA的產品數占比等,產品售賣數量越多,競爭程度也就越大,那么推廣起來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在數據分析指標考量上,合理評估產品的市場競爭程度是首要因素。
第二、產品的市場容量。市場容量是選品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參數,在產品市場容量過小的情況下,哪怕市場競爭度很小,一天只能出一兩單,那也不值得去做。產品的市場容量可以通過產品的銷量來判斷,主要用到的一個工具是谷歌的一個插件junglescout。
第三、自身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有貨源優勢的產品,自己多年經驗的產品,對于這類產品,如果對市場有一定了解的前提條件下,產品即可更快地切入市場。
第四、產品的后續發展趨勢。在選品的過程中,賣家需要考核產品在過去幾年以及最近一年的銷量情況,判斷對應的銷售旺季和淡季,例如需要在淡季期先去推廣,以便做好旺季爆發的準備。
第五、推廣的難易程度。一個好的產品應該占了整個運營周期是否成功的80%,所以在選品之前一定要仔細斟酌好產品后期的推廣難易程度,如果跟不上市場的推廣步伐的話,那么產品的銷量自然也是不見起色。
第六、自身的目標定位。這就好比一款產品如果大部分賣家月銷量都能夠達到5萬美金左右,那么就需要根據這個數據分析自己的當前運營狀況,最終定位目標。
第七、清貨的難易程度。每款產品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產品的銷售末期清貨就顯得較為困難,進而就會影響到產品的利潤,因此在開發產品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到后期的清貨難易程度。
第八、日后大批量訂單時是否有利于自己打包發貨。這是一個眾多跨境電商賣家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當在開發某款產品銷售量十分可觀的時候,在前期小批量的訂單生產階段就需要著手準備打包發貨,而不應延遲至大批量時同時打包發貨,這樣就會容易導致公司配備人員相應增大,物流難度也會相應加大。
雨果網:亞馬遜中小賣家最容易犯的選品誤區有哪些,該如何避免,有何措施呢?
周雨澤:許多賣家由于在選品難題上走了彎路不禁開始懷疑人生,到底選品在哪個地方上出了問題?我歸結為四點:
第一點,盲目跟風。指的就是市場上正在熱銷什么,就賣什么。如果是一些完全不具備連續或者長期性需求的產品,那么跟得快的情況下,還可以賺點利潤,如果跟得慢,就只有等著壓貨了。
第二點,鋪貨模式。也就意味著,一家店鋪各種相關、不相關的產品全部都上。然而亞馬遜不同于其他跨境電商平臺,一方面資金壓力大,另一方面個人時間精力有限。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建議中小賣家最開始可以嘗試做1-2個左右的產品。
第三點,不做數據分析。每個消費者對產品的期待值都不同,并且對產品的評價還會被場景、心情所左右,為此有時候消費者的抱怨就僅僅是說一下,不能作為賣家選品的最終參考依據,如果產品沒有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往往會導致對消費者的痛點把握不精準。
第四點,薄利多銷。中國人素有“薄利多銷”的思維,但這在亞馬遜平臺上并不適用。為此,賣家們一定要跳出這個局限思路,從產品根源上做出改變,比如在選品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把控產品質量關,將低質量產品在源頭處淘汰,建立起完善的監管機制,走品質化的道路,提高產品利潤率。
總而言之,中小賣家應該要深耕某一類目,做好數據分析,先針對1-2款產品打造爆款,然后再縱深挖掘。
雨果網:2018年,亞馬遜熱銷品類趨勢具體會有哪些變化?賣家賣哪些產品最容易火?
周雨澤:2018年,亞馬遜熱銷品還是會集中在3C智能家居、戶外、魚具、玩具、運動類目,包括季節性產品等。
賣家選品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往能夠改變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的產品方向靠攏,這樣的產品更容易火起來成為爆款。
(文/雨果網 陳林)
(來源:陳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