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果網從《聯合早報網》10月8日的報道中獲悉,臺灣經濟部日前公布了自行車業產值已連續三年突破500億新臺幣,今年前七月平均單價(ASP) 達1.34萬新臺幣,再度刷新歷史紀錄。自行車業從量變走向質變,對于正徘徊于十字路口的電子業而言,彷彿一盞明燈。臺灣電子業想要成功轉型,就先別談出貨量與市占率了吧!
臺灣自行車業的年產量在1987年攀上歷史顛峰,達到1074萬輛,之后隨著產業外移而下滑,到去年只剩下405.8萬輛,慘遭腰斬,但這卻無損于臺灣自行車業的發展與國際地位。
根據經濟部統計,臺灣自行車業雖然產量下滑,但產品單價卻持續提升,今年前七月ASP達到1.34萬新臺幣,比起2001年的4700新臺幣成長近兩倍,推升產值逆勢衝高,已連續三年突破500億新臺幣。自行車龍頭巨大董事長劉金標說,臺灣的自行車產業早已經超越訂單與產量規模的框架。
劉金標細數自行車200多年的歷史,從最早在歐洲是貴族使用的奢侈品,到后來變成單純代步的交通工具,到今天結合設計、時尚與功能,變成綠能與慢活的新“生活型態”(Lifestyle)。雖然用途一直在改變,但與時俱進,自行車也可以是萬年產業。
對照這幾年智能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運算裝置掘起,“PC已死”的傳言不斷,對臺灣電子業帶來重擊。英業達董事長李詩欽呼吁:“臺灣不要再談筆電出貨多少臺,而是要有未來新商業模式的論述”,像美國的蘋果、Google、亞馬遜,或是大陸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現在講的都是創新的“商業模式”,思考如何結合硬體、軟體與服務,提供最完美的解決方案與使用者經驗。
臺灣政府、企業經常愛把出貨量、市占率掛在嘴邊。這其實是臺灣長久以來以代工制造為產業模式所留下的遺毒,制造業講究的是透過擴大經濟規模,以降低生產的單位成本,進而創造最大利潤。出貨量、市占率的確很重要,是企業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指標,但是當經濟規模大到一定程度,邊際效益會遞減,政府和企業應該適時、適度把力氣轉移到質的提升。
這幾年科技市場百家爭鳴,各類“變形”產品推陳出新,就拿平板電腦來說,由于是全新品類,到底應不應該歸類為個人電腦(PC)?讓IDC、Gartner等產業研究機構傷透腦筋,定義不同,結果也大不同。像蘋果iPad年出貨量大約7000多萬臺,對照全球PC年市場規模約3 億臺,如果把iPad歸類為筆電,蘋果單單靠一款產品,就可以擠下聯想與惠普,躍登全球PC龍頭寶座,排行榜瞬間大洗牌。
又例如智能型手機低價化,小米、聯想雖然市占率竄高,但不少機種單價僅5000新臺幣不到,對照蘋果iPhone 6售價動輒2.5萬至3萬新臺幣,等于賣五支才能抵一支。但在市占率的統計上,仍是“一支一票”,也難怪蘋果iPhone在全球智能型手機市場的占有率雖然已降至兩成不到,卻能包辦全球智能型手機市場87%的獲利。如果過度迷信市占率數字,最后的判斷很可能失真。
臺灣自行車產業擺脫市占率魔咒,朝“高質化”發展,不但透過時尚設計、品質技術,拉高產品單價;甚至有能力進行系統整合,提供完整全套的服務,臺北市的微笑單車(Ubike) 就是最好的例子。
臺灣產業給人的印像是,“企業很會生產,但不知道怎么用”。懂得包裝使用情境的歐美客戶,讓臺灣制造的硬體發光發亮,他們吃肉,我們只能喝湯。Ubike的成功扭轉這樣的宿命,未來臺灣經驗有機會透過整案輸出等方式,行銷到世界不同城市。
當有議員對著每臺報價1萬新臺幣的Ubike單車嫌貴,正突顯出臺灣產業發展的困境,只認識硬體的價值,卻忽略背后系統維運與服務所能創造出的更大價值。臺灣產業轉型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出貨量與市占率擺一邊。
歡迎關注外貿行業第一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