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印度企業在中低端家紡產品上對中國企業構成很大挑戰,印度尤其擅長中低端項目,原材料便宜、用工成本低,加之中國還有關稅制約,造成這類項目流向印度的非常多,比如在餐廳常見的白色毛巾。以毛巾為例,中印兩國產品的差價在10%到30%之間,這還不包括因貿易戰被額外加征的關稅。如今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印度紡織業受到重創,一部分訂單考慮到安全性轉向了中國。
早在2021年6月份的時候,新一輪疫情影響下,印度、越南制造頻頻“熄火”,以紡織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短期內替代效應較為明顯,部分紡織品訂單轉移到中國,但數量有限。且部分交期較短的歐美織造訂單回流至中國, 多以“短、小、散”訂單為主。
不過,一些紡織服飾企業的資深從業者則提醒,回流訂單問題需要更加理性、長遠地看待,因為諸如印度這些國家沒有完全失去戰斗力。一些國際客戶依然在繼續下單,只不過考慮到風險,才尋求在中國備份。
且雖然紡織服飾業外貿回暖較快,但背后同時也有著隱憂,盈利難擺在了各大企業的面前。
有經濟學家指出,亞洲卷土重來的疫情利好于中國制造業。不過,中國能在多大程度上獲益取決于印度和越南的疫情持續多久。
數據展現:根據印度工商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4-12月,服裝出口總額為111.3億美元。印度12月商品出口總額為373億美元,也達到年度單月最高值。
印度服裝出口促進委員會(AEPC)表示,從全球需求的復蘇與各品牌商訂單的穩定性來看,印度服裝出口將在未來幾個月持續攀升,或達歷史新高。
紡織機構表示,出口商擁有來自全球品牌和買家的強勁訂單。服裝出口促進委員會(AEPC)表示,服裝出口本財年已經反彈,前9個月出口增長35%,達到113億美元。
在第二次疫情期間,盡管當地的限制影響了第一季度的業務,但服裝出口仍在增長。該機構發布的一份聲明指出,服裝出口商的來自世界各地品牌和買家的訂單都在快速增長。
該公司補充稱,在政府的積極支持和強勁需求的推動下,未來幾個月服裝出口將創下歷史新高。
需要警惕的風險:取消訂單或要求大幅讓利。道理很簡單,當有大量供應商供買方選擇時,買方地位將得到提升,大幅壓價是最常用的伎倆。出口商選擇同意,會損失大量利潤甚至虧本交易。如果選擇不同意,一旦買方取消訂單或者拒收已出口貨物,損失更為慘重,容易陷入兩難境地。
(來源:麥可談跨境)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