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极乐世界免费观看,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伊人,老熟女亂伦

已收藏,可在 我的資料庫 中查看
關注作者
您可能還需要
獨立站
DTC品牌研討會
立即報名
加入社群
獨立站近期活動
雨課
亞馬遜全鏈路陪跑服務
雨課官網
陪跑孵化
亞馬遜賣家孵化營近期活動
更多場次
賣家社群
精品系列活動
查看更多
平臺招商活動
平臺活動綜合社群,get主流平臺活動方向>
運營增長活動
多城巡回式分享交流,直連官方解決疑難>
品類系列活動
選品、爆品交流分享,還能參加探廠計劃直鏈源頭>
亞馬遜系列活動
亞馬遜平臺動向直擊,入門進階一手扶持>
獨立站系列活動
獨立站長期布局策略,全面解析新增長路徑>
美客多系列活動
多場次、多品類,市場解讀&美客多平臺政策>
亞馬遜千人峰會*杭州
立即報名
加入社群
跨境同行交流平臺
查看更多
亞馬遜社群
招商政策、運營進階資料、業績增長交流>
TikTok社群
招商政策、運營進階資料、業績增長交流>
獨立站社群
招商政策、運營進階資料、業績增長交流>
Ozon社群
招商政策、運營進階資料、業績增長交流>
Shopee社群
招商政策、運營進階資料、業績增長交流>
沃爾瑪社群
招商政策、運營進階資料、業績增長交流>
亞馬遜千人峰會*杭州
立即報名
加入社群
本地跨境資源
查看更多
深圳賣家社群
同城跨境資源交流,本地活動搶先知>
廣州賣家社群
同城跨境資源交流,本地活動搶先知>
杭州賣家社群
同城跨境資源交流,本地活動搶先知>
寧波賣家社群
同城跨境資源交流,本地活動搶先知>
福建賣家社群
同城跨境資源交流,本地活動搶先知>
成都賣家社群
同城跨境資源交流,本地活動搶先知>
亞馬遜千人峰會*杭州
立即報名
加入社群
雨果X產業帶系列
查看更多
時尚品類社群
選品技巧、品類指南、探廠品類源頭工廠>
服裝內睡社群
選品技巧、品類指南、探廠品類源頭工廠>
大件家居社群
選品技巧、品類指南、探廠品類源頭工廠>
美妝個護社群
選品技巧、品類指南、探廠品類源頭工廠>
家電品類社群
選品技巧、品類指南、探廠品類源頭工廠>
其他品類社群
選品技巧、品類指南、探廠品類源頭工廠>
亞馬遜千人峰會*杭州
立即報名
加入社群

安克創新的出海之路1.5萬字深度解讀,讓正確的事自動發生

五一爆肝三天,從產品之道,到品牌之道到渠道之道到組織之道再到戰略之道,用一萬五千字詳細深度拆解安克創新的成功方法論,以資借鑒!

安克創新的出海之路1.5萬字深度解讀,讓正確的事自動發生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引言:所有穩健增長的公司,都值得被深度研究

每次我開線下沙龍,或者帶隊做“實戰營”解牛會和磨刀會,總有人問我:

大師兄,你見過那么多公司,誰是你覺得最有參考價值的品牌?

我的答案常年不變:安克。

不是因為它融資最多,營銷最狠,資本故事最漂亮。

而是因為它最穩。

2024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平臺規則反復,運費飆升,亞馬遜算法大改。 整個跨境電商行業高喊著“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但安克創新的財報卻異常從容:

營收247.1億元,同比增長41.14%;

凈利潤21.14億元,同比增長30.93%;

2025年一季度,營收59.9億、利潤5.99億,同比均漲36.91%。

它不是靠爆品,不靠補貼,不靠站外黑科技。

它靠的是基本功??康氖菣C制。

所以,我決定把這些年積累的觀察,整理成這篇兩萬字的深度解讀報告。

這是寫給所有認真做品牌的出海人。

也寫給每一個想在長期主義中贏到最后的你。

第一部分|安克做對的五件事,看起來都不難,做到才算真本事

在過去十幾年里,我見過太多中國品牌的興起與衰落。

有些企業高調起步,憑借一個“爆品”一炮而紅,結果半年之后團隊解散、庫存爆倉; 有些企業對著數據表格“精算未來”,卻最終卡死在第一波現金流斷裂上。

但安克不一樣。

它從不爭第一,它只求長跑。 它沒有驚天動地的融資故事,卻一筆一筆做出了十億美元級的收入和利潤。

我說安克值得學習,是因為它身上有五種“看起來很普通、但極其稀缺”的能力。

今天,我們就來一件件拆開。

一、找對方向:不搶風口,只打剛需——安克為什么不做性感的生意?

在我們帶實戰營學員做選品訓練時,我常說一句話:

“最危險的產品,是看起來機會很大、但你沒能力跑贏對手的那種?!?/p>

安克的戰略起點,就是“避開性感,專注剛需”。

早年市場上還在追逐藍牙音箱、無人機、自拍桿,安克已經默默開始做數據線、充電器、插線板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了。

你覺得這種產品低門檻,卷價格,沒技術壁壘? 它恰恰反過來問:

“誰來解決這個類目里,用戶反復抱怨的那些糟糕體驗?”

于是你看到,別人做一款快充頭追求瓦數突破,安克做的是:不發熱、不炸機、能通用的快充頭。 別人打價格戰,安克打的是體驗戰。

這不是保守,這是極度的理性。

我們拆開來講,安克是怎么選定這個方向的:

用戶痛點高頻反復出現:日常充電行為是所有3C用戶的剛需動作,天天要做,月月要做;

技術門檻“恰到好處”:低端廠家做不穩,大廠懶得做,好體驗反而成稀缺;

標準開放可控:USB-PD、快充協議等技術標準逐漸成熟,可兼容、可統一、不容易被獨占;

平臺入口屬性強:亞馬遜消費者搜索“charger”“cable”的頻率極高,是“流量原點產品”。

而這些點,一環套一環。

就像打鐵一樣,安克不是選了“最亮的地方敲”,而是選了“最容易敲出火星”的地方。

而這套打法,是可以復制的。

你現在去翻亞馬遜美區的類目銷量榜單,前100名里,安克常年穩定出現:

快充類目TOP5;

數據線類目TOP3;

藍牙耳機類目前十;

投影儀類目TOP15。

你發現了嗎?

它不是把一個類目打爆,而是把多個“用戶剛需 × 體驗失焦”的品類逐一接管。

這是“品類優先戰略”的典型代表。

我講這個,不是為了強調“要找冷門市場”,而是想強調兩個字:

切口。

安克找準了切口。 不是最大市場,也不是最時尚技術,而是:

用戶忍得最久、

大牌不重視、

小牌做不好、

而它剛剛好能做得極致的那一塊。

安克的選品,不是爆品思維,而是生態思維。

從“剛需數據線”切入 → 綁定品牌認知 → 擴展充電頭 → 進入車載類目 → 擴展快充電池 → 切入投影、家居 → 打開智能家居入口。

它的路徑,從未脫離兩個關鍵詞:

體驗剛需,用戶信任。

第二部分|產品之道:安克的產品到底好在哪?

在實戰營我反復強調一個觀點:

好的產品不是你覺得好,是用戶用了沒脾氣。

你可能在各個平臺刷到過一句經典的用戶評價:

“用了四年還像新的一樣,根本沒壞過。”

這句話幾乎成了安克式產品力的代名詞。

但產品好,是怎么做到的?靠運氣?靠設計師靈感爆棚?靠原材料比別人貴三倍?

都不是。

我們今天把“安克的產品之道”拆開講——從用戶需求起點,到內部流程機制,再到技術邏輯與品牌體驗,一共五大部分,逐項拆解。

我要回答一個問題:

安克到底是怎么把一個“看起來毫無技術含量”的數據線,做到全球第一的?

答案是,它從來不靠一錘子爆款,而是靠一整套體系,構建出了長期產品競爭力。

我們分五節講清楚:

一、從用戶的忍耐點出發,而不是靈感出發

大多數產品經理,在立項時會問一個問題:

“我們能不能做一個更牛的東西?”

但安克的產品經理問的是:

“用戶到底在忍什么?”

舉個例子,安克早期做USB數據線時,并沒有去比“傳輸速度”,而是去解決一個用戶最真實的痛點:

容易斷。

插頭松。

拿在手里一股塑料味。

彎幾下就壞。

用一年,已經破皮。

這不是性能,而是體驗。

它不是為了驚艷你,而是為了在你習以為常的地方,提供更高的“體驗底線”。

在這種思路下,安克定義了產品設計的第一原則:

不做不必要的創新,專注讓體驗“不出問題”。

這不是保守,是極致的克制。

你去翻它的數據線設計規格書,會看到這樣的字眼:

插拔壽命:10,000次

承重強度:30公斤

彎折測試:30,000次不變形

這些標準不是工業規范,而是“抱怨清單”反推出來的真實應對。

我們公司內部現在也學到了這點:

當你不知道該怎么優化一個產品時,最好的方法不是找競品,而是問一句:

“有沒有用戶用完這東西,第一反應是:哪里不舒服?”

安克不是“想明白了才出手”,而是“用戶用明白了它才放心”。

二、系統機制代替個人靈感:差評是最大資產

你以為安克的產品靠設計天才、工程狂人?

其實它靠的是:

全公司協同響應用戶負面反饋的能力。

在深圳,安克設有一個VOC(Voice of Customer)中心,連接著全球幾百萬用戶的實時評價系統。

這個部門不歸產品,不歸客服,而是作為獨立部門,和工程、品控、市場、研發部門平行對接。

它的任務非常簡單:

每周匯總所有平臺(Amazon、BestBuy、Walmart、獨立站)的1-3星差評;

結構化標注,歸因建模;

推送至各品類負責人,進入產品下輪升級節奏;

重大問題形成“產品危機事件卡”,全線跟進,必要時推遲上架時間。

也就是說,安克不是靠“想好產品再投市場”,而是靠“投市場找出產品問題,再反推機制完善”。

這才是真正的產品閉環。

你隨便打開Anker的亞馬遜評論區,點進一條差評,十有八九都有標準格式回復:“Thank you for your feedback. We have addressed this in our next version.”

這不是PR,是真實行動。

這讓我想起我們零億出海一個實戰營學員在美區做手持電動工具,運營做得不行,一直沒有突破。

我們帶他從VOC入手分析差評,結果發現有78%的負面評價集中在“電池扣不緊”和“機身油漆脫落”,一看就是供應鏈出問題。

最后換了供應商之后,直接五星率提升20%。

不是銷量的秘密找不到,而是你從來沒認真聽用戶怎么罵你。

三、安克的工程功夫:不是黑科技,是深挖細節

很多人說安克的產品沒啥技術門檻,畢竟就是數據線、充電器、耳機……

但你知道它為了解決“接口松動”這個問題,做了多少事嗎?

自研了三款公母端彈片組合模具;

引入德國耐壓彈簧,測試30,000次連接壽命;

找了六個國家的不同溫濕度實驗室做老化測試。

結果是一條數據線可以用5年不斷。

你覺得這是小事嗎?

在美國,70%的用戶是“用了壞了才換”,只有10%是“為了更好才買”。

安克的產品策略是:不去說服你買它,而是讓你買完就不想換。

你可以理解為:

有人做“讓你看見驚艷”的創新;

安克做“讓你忘記存在”的穩定。

這是產品的兩個方向。

前者靠流量和情緒;后者靠體驗和復購。

你說哪一個更慢?當然是后者。

但你說哪一個更穩?也還是后者。

我們現在做跨境也學這個路子,很多時候團隊說“這功能別人有我們也得加”,我會反問一句:

“這東西用戶真的在用嗎,還是你在焦慮?”

安克的好,不是技術上的“高”,而是認知上的“深”。

四、從供應鏈到用戶交互,全鏈條圍繞“極致體驗”設計

我有一次和一位安克前產品總監聊,他說了一句讓我印象特別深的話:

“我們設計產品不是為了‘推向市場’,而是為了‘服務一位正在使用它的朋友’?!?/p>

這不是情懷,是戰術。

安克的產品打磨,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體現在整個鏈路的“用戶感知一致性”上。

包裝:從開箱的第一秒建立信任感

安克早期做品牌形象設計時,找了硅谷的一家視覺顧問公司做用戶感知研究。 結果顯示,大部分用戶對中國制造產品的第一印象,決定于兩個場景:

打開包裹時的“第一眼”;

插入設備時的“第一觸”。

于是安克把開箱體驗當作產品體驗的一部分來研發:

包裝色調統一藍白,強化信任感;

抽屜式包裝設計避免剪刀破壞產品;

用戶手冊字體清晰,用語克制,語言本地化程度高達90%;

每個盒子都統一配備二維碼,掃碼即可售后/換新。

他們甚至研究了“Amazon FBA倉儲壓箱模型”來確定包裝抗壓標準。

你可能覺得這些是小事,但他們知道一個道理:

消費者不是因為功能決定復購,而是因為感受決定復購。

用戶交互:不是APP功能多,而是干凈、直覺

比如在Eufy智能攝像頭的手機端App上,他們做了非常多的“非必要但貼心”的交互細節:

安裝過程中自動識別路由器信號強度;

弱網絡條件下自動切換到最低畫質錄制以保證記錄完整;

用戶離家時APP通知提醒是否布防;

非常規時間段被拍攝自動標記為“可疑事件”并高亮;

這些細節,很多人沒注意到,但你用久了就知道:它不是智能,而是聰明。

有意識地“理解用戶習慣”,而不是“炫耀科技配置”。

退換貨政策:大方背后是自信

亞馬遜平臺上,安克的退貨政策極其寬松。 即便沒有任何技術性故障,只要用戶主觀上覺得“不喜歡”,都可以無責退貨。

這是虧本生意嗎?

不是。

安克根據統計發現:

退貨率遠低于平臺同類均值;

大部分退款客戶會選擇重新購買其他產品;

顧客在退貨后的CSAT評分反而更高。

他們理解一個底層邏輯:

如果你在產品體驗上下足功夫,退貨反而是一種二次轉化機會。

真正的品牌信任,不是來自“盡善盡美”,而是來自“我知道你會兜底”。

五、復購背后的心智滲透模型:品牌做得好不好,看的是“懶人指數”

什么是懶人指數?

就是一個人需要再買一根充電線時,他是:

打開亞馬遜搜索“Anker”,直接買一條;

還是重新看一堆產品、比參數、讀評論、再猶豫?

如果他屬于前者,這個品牌就“植入”成功了。

安克的策略就是:

不做“決定型品牌”,做“習慣型品牌”。

所以你看到它幾乎沒有社交媒體刷屏,也不做聯名限定,更沒有內容營銷KOL造神。

它做的是:

品牌統一性(無論在哪個平臺、什么國家、打開Anker都是“那個藍白世界”);

產品風格一致(無論是耳機、充電寶、掃地機,都有一股“踏實、簡潔、克制”的氣質);

用戶手感雷同(從按鈕回彈力到說明書語言,都是統一的“安克式語氣”)。

而這一切,構成了用戶心中的一種“默認信任感”。

這種品牌,是最可怕的。

不是做情緒消費,而是做“穩定器型消費”。

小結:安克的產品哲學,不是“驚艷”,而是“沒毛病”

講到這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安克的產品哲學五個核心:

不是從“想做什么”出發,而是從“用戶忍什么”出發;

差評不是羞辱,是產品更新的“前沿雷達”;

工程標準不是炫耀,是體驗的最底層結構保障;

全鏈路圍繞用戶感受設計,細節決定復購;

產品不是讓人喜歡,而是讓人懶得換。

它的核心產品力就是:

用五年都不出問題,用一次就記得這個牌子。

這種產品哲學,做起來不難,復制起來極難。

因為它不是靠一兩次靈感,而是靠整個公司文化的長期克制與體系建設。

這就是為什么它能在亞馬遜平臺,長期霸榜多個類目,卻幾乎沒有一款“爆紅爆滅”的產品。

安克從不“爆火”,但它從不“下火”。

這,就是穩健型品牌,靠產品打下的地基。

第三部分|品牌之道:如何讓老外忘了你是中國品牌,卻記住你值得信賴?

如果你現在打開美國亞馬遜,搜索“charger”,排在前面的不是蘋果、三星,而是Anker。

如果你走進美國BestBuy、沃爾瑪線下店,Anker的貨架和Apple、Belkin擺在一起,標簽上清楚寫著“Top Seller”。

再打開YouTube、Reddit、Quora,你會發現北美的消費者談起Anker時,說得最多的詞是:

reliable(靠譜)、durable(耐用)、clean(簡潔)、professional(專業)。

你會發現一個很奇妙的現象:

雖然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公司,99%的高管和研發都在中國,但外國用戶常常誤以為Anker是“來自德國的工程師品牌”。

為什么會這樣?

今天我們來拆解安克的品牌之道。

不是品牌傳播,不是品牌包裝,不是講品牌故事。

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牌構建”——它是怎么在全球用戶心中,種下一個強而穩的認知錨點的。

我們分五節展開:

一、品牌起點:不是講出來的,是體驗堆出來的

很多公司做品牌的第一步是“定位”,第二步是“廣告語”,第三步是“投放渠道”。

安克不是。

它的品牌是“用出來的”。

品牌第一性原理是:信任成本的降低。

用戶買了你一次,覺得值,下次不用再比較,直接下單。 這就是品牌。

而這種信任,不靠講,是靠一口一口啃出來的。

Anker從第一天開始就做“可復購型品類”:

一根數據線不夠,再來一個快充頭;

一套充電組合滿意了,再考慮移動電源;

再后面,進入智能家居、投影儀、藍牙音箱……

它通過“體驗一致性”,建立了品牌信任路徑。

所以我們看到:

用戶不是一開始就記住Anker這個牌子,而是用著用著,就開始搜Anker了。

這和那些靠品牌故事、熱點事件迅速躥紅的品牌,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徑。

二、品牌調性:克制、統一、克制、再克制

我特別佩服安克的一點是:從不浮夸,從不迎合,從不搞花活。

你打開Anker官網、亞馬遜旗艦店、TikTok賬號、YouTube頻道,會發現幾個共同點:

品牌色統一藍白;

文案用詞極少修辭,幾乎沒有“最”字;

界面極簡,不講故事、不拼熱詞,只講產品;

所有子品牌(Eufy, Soundcore, Nebula)調性高度一致;

跨地區視覺風格、文案風格保持統一。

這不是巧合,是機制。

安克從2016年起就內部建立了“全球品牌一致性工作組”,制定了細致到“用戶評論回復語氣”的品牌規范手冊。

它不是讓各個地區各自發揮,而是讓全球任何一個觸點,用戶都能感受到“這就是Anker”。

品牌調性不是靠設計師發揮,而是靠標準庫復制。

這在出海品牌里,幾乎是第一個做到的。

三、品牌內容:不做炫技視頻,只做“有用”的測評傳播

你見過Anker在B站刷爆款視頻嗎?沒有。

你見過Anker請明星代言嗎?沒有。

你見過它在海外投超級碗廣告嗎?沒有。

它的核心傳播是什么?測評。實測。拆機。對比。

Anker深知,它的產品沒那么性感,但就是實用。

所以他們做內容傳播的策略是:

與大量中小型科技測評YouTuber合作;

每個產品上線前,送100家博主進行拆解評測;

產品發布頁面配套“使用邏輯說明視頻”,幾乎無廢話;

不打“第一”,只說“更穩定”“更通用”“不發熱”;

他們知道:

自己不是為了刺激情緒,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所以內容傳播的核心就是:別讓人后悔點擊,別讓人困惑下單。

這也是品牌內容的極致克制。

四、品牌渠道:平臺品牌優先,全渠道體驗統一

我們中國出海很多品牌,最大的問題是:

一到多渠道就風格失控。

在亞馬遜一套調性,獨立站另一套調性,線下門店亂貼logo,TikTok上又突然搞潮牌路線……

但Anker從來不這樣。

它最早是亞馬遜VC起家,后來同時運營亞馬遜SC、DTC獨立站、線下零售、運營商合作、電商平臺矩陣,但從未失控過。

這靠的是“全渠道品牌一致性中臺”:

所有圖片由中央創意團隊統一輸出;

所有文案由內容資產管理系統統一翻譯、審核;

所有SKU定價、命名、版本一致,避免用戶混淆;

所有評論區管理機制規范,跨平臺一套系統抓評論響應;

他們知道一個常識:

用戶不區分渠道,只在意體驗是不是一致。

所以安克的品牌,不是在哪個渠道最強,而是在哪都“看得順眼、買得安心”。

這才是真正的全域品牌。

五、品牌護城河:不是記住你,是默認你

我常說:一個品牌做到極致,不是“用戶記住你”,而是“用戶默認你”。

用戶去買充電寶,不查品牌,直接搜Anker。 用戶手機線壞了,不對比,直接再買一根Anker。 用戶想升級快充電源,第一反應還是Anker有沒有新款。

這就是品牌護城河:高信任 × 高復購 × 低切換成本。

而這種護城河,是靠無數次產品交付、售后處理、交互界面、物流時效一點一滴堆出來的。

你看不到它的“爆款故事”,但它在用戶心中,成為了一個“可以不猶豫的選擇”。

這,是最頂級的品牌能力。

小結:安克是中國第一批真正建立“全球品牌機制”的出海企業

我們常說“出海要做品牌”,但品牌不是一句口號。

它是一個公司所有環節——從設計、生產、包裝、傳播、客服,到售后——每一次用戶交互都保持一致,最后累積出來的認知資產。

而安克做到了。

它讓用戶忘了它是中國品牌。

但讓用戶記住它,是值得信賴的品牌

第四部分 渠道之道|安克是怎么贏下亞馬遜?又是怎么走出亞馬遜?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

“中國制造賣全球,繞不過亞馬遜。”

而在“亞馬遜出?!边@條賽道上,安克幾乎是一座燈塔。

在過去10年,安克在亞馬遜平臺幾乎完成了:

多類目霸榜,常年保持在耳機、充電器、投影儀、智能家居多個大類目前10;

多品牌矩陣,不僅Anker本牌賣得好,子品牌Eufy、Soundcore、Nebula也各自獨立出圈;

全球站點布局,覆蓋北美、歐洲、日本、澳洲、印度,且本地化極深;

被譽為“最懂亞馬遜的中國品牌”,受邀成為VC計劃核心合作伙伴。

但你別以為它只是一個“平臺型賣家”。

從2020年開始,安克就啟動“去平臺依賴”的多渠道戰略,全面構建DTC官網、電商平臺矩陣、線下零售、運營商渠道的全域觸點體系。

這一章,我們就拆解這兩個問題:

安克是如何在亞馬遜建立絕對優勢的?

它又是如何從亞馬遜跳出,走上品牌全渠道的?

我們分五節解讀。

一、亞馬遜VC起家:站在亞馬遜肩膀上起跳

安克早在2012年就加入了Amazon Vendor Central(VC)計劃。

這是亞馬遜面向“品牌制造商”的邀請制項目,其本質是:安克將產品“批量供貨”給亞馬遜,由亞馬遜來定價、運營、發貨。

這個體系有幾點極大優勢:

平臺加權展示:VC產品會在搜索中優先排名;

免平臺服務費:相比SC賣家抽成更低;

帶A+頁面特權:可以設計富媒體展示;

庫存由亞馬遜負責:大幅降低履約和退貨成本。

很多人說VC“不靈活、毛利低”,但安克卻反其道而行之——

把VC當成“獲客與品牌沉淀的主陣地”,把SC當成“利潤池”,把獨立站當成“用戶資產池”。

從一開始就不是“哪里賣貨就往哪里跑”,而是清晰的渠道角色定位。

而VC最大的優勢,是能打穿平臺規則,建立認知壁壘

二、選品策略:不追爆款,而是打“持久剛需類目”

在亞馬遜做得好的中國賣家,99%依靠“選品+供應鏈+爆單”模型,但安克選擇完全不同的路徑:

它做的,不是“選品”,而是“構建品類生態”。

以充電器為例:

初期主推USB-A 5W輕巧款,搶占通用市場;

隨著iPhone快充普及,推出PD 18W和GaN快充頭;

逐步向車充、無線充電、PD電源線、USB-C數據線等周邊延伸;

再做多設備一體收納快充站、插線板等高客單配件。

每一個SKU背后都有完整的市場分析、用戶調研和生命周期預估。

它不是做熱銷產品,而是:做整個使用場景的“標準配置提供者”。

這背后的核心邏輯是:

消費電子類目變化快,只有抓住“慢變量”才能形成護城河。

三、精細化運營體系:全鏈路數據反推策略

如果你去看安克的后臺,會發現它是極少數做到了“亞馬遜運營全閉環”的企業。

包括但不限于:

流量獲取系統:關鍵詞排名+廣告投放ROI雙維監控,每天定時調價+定向投放;

轉化率系統:五點描述+A+頁面+視頻分發+QA答疑,內容每日復盤優化;

差評機制:系統識別1-3星負評,自動推送給客服+產品經理,形成閉環;

庫存&補貨系統:自動監測周轉天數、BSR變化,觸發補貨或清庫存建議。

很多亞馬遜賣家靠“人盯人”運營,安克靠“機制驅動+系統協同”。

再比如:他們對每一條廣告的考核指標,不僅看ROAS,還看“訂單結構”:

新客比例?

關聯產品購買率?

復購路徑?

這種運營思維,早已遠超“單次利潤最大化”,而是: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

四、跳出亞馬遜:為什么安克早早開始做DTC官網?

安克早在2016年就上線了自己的DTC官網(www.anker.com),在那個中國賣家還普遍依賴亞馬遜和eBay的時代,它已經開始布局用戶自有資產池。

你可能問,既然在亞馬遜賣得這么好,為什么還要費心做官網?

這就要回到品牌長期主義的本質:

平臺賣貨要的是流量,平臺官網沉淀的是關系。

亞馬遜可以帶來爆發式銷售,但:

客戶數據不屬于品牌;

復購路徑不可控;

用戶運營缺乏彈性;

無法進行產品測試與私域觸達。

而官網,是品牌與用戶建立深度關系的主陣地。

安克的官網不是“再賣一遍亞馬遜產品”,而是承載以下關鍵戰略職能:

新品測試

每款產品先在官網上線一周,用限量眾測方式收集首批真實反饋; 收集數據后才上線亞馬遜,減少差評風險。

用戶數據采集

通過官網注冊、訂閱、積分、曬單、反饋問卷等形式,沉淀第一方數據; 這些數據用于產品優化、廣告投放受眾建模、CRM運營。

高毛利品類分發

一些高客單、高利潤品類(如投影儀、掃地機)在官網轉化更高; 還能減少亞馬遜傭金,提升整體盈利能力。

品牌表達

官網允許定制頁面風格、品牌視頻、內容傳播; 塑造“品牌感覺”,增強用戶忠誠度。

你看,它做官網不是為了“多賣點貨”,而是:

建立一個與用戶直接對話的數字基座。

五、打通全渠道:安克是如何構建多觸點、多場景的消費閉環?

你以為安克只在線上強?其實它在線下也做得很深。

從2019年開始,安克系統性推進“線下全渠道拓展”:

零售商渠道:BestBuy、沃爾瑪、Target

安克與北美前三大3C零售商均達成合作。

其核心策略是:

貨架陳列一致化:每個SKU視覺風格與線上同步;

促銷節奏聯動:官網+平臺+門店統一價格體系;

銷售數據打通:與零售商共享庫存周轉、動銷數據,用于預測補貨。

他們甚至派出“零售體驗優化小組”,每月巡店,確保陳列不出錯。

電信運營商合作:AT&T、Verizon

安克針對手機配件類目,深度與AT&T合作推出聯名定制款充電器; 通過合約機套餐捆綁銷售,提升銷量并切入高端客群。

Pop-up快閃+品牌體驗店

在紐約、東京、慕尼黑等地,安克開設了短期體驗店; 展示新品、收集反饋、提升品牌存在感。

你看到的銷量背后,其實是一整套“渠道分發 ×用戶體驗× 品牌增強”三位一體策略。

六、全球矩陣化運營:每一個渠道,都能“復制系統性勝利”

安克做渠道的邏輯,不是“哪里有機會去哪里”,而是:“哪里能復制系統勝利,才去哪里。”

舉幾個例子:

多平臺平衡策略

亞馬遜:打銷量、品牌曝光、用戶信任

官網:做高毛利、用戶運營、測試與反饋

沃爾瑪+Target:做品牌展示、全渠道閉環

TikTok+Facebook廣告:做興趣種草、私域轉化

YouTube測評聯盟:做搜索SEO+品牌認知

每個平臺都有明確KPI,絕不亂打。

渠道系統中臺

安克內部有一個獨立部門叫“渠道系統中心”,核心職責是:

整合全平臺庫存、價格、動銷數據;

建立“渠道健康度儀表盤”:每天看各平臺ROI、庫存周轉、退貨率、評論增減等指標;

統一處理平臺沖突(如價格打架、庫存誤差、廣告預算沖突)。

這個機制的最大價值是:不靠人盯死,而靠系統自運行。

小結:安克的渠道哲學,是系統性的布局,而非機會主義

安克做渠道,做對了三件事:

把亞馬遜當跳板,而不是靠山;

官網不是銷售補充,而是用戶資產的主陣地;

多平臺不是占坑,而是要建立“打法矩陣 + 執行機制 + 數據閉環”。

它不是在“占平臺”,而是在“建系統”。

這就是為什么安克在別人依賴一個平臺時,它早已建立自己的全域分發網; 在別人苦苦打單品時,它已經在構建全場景品牌體驗。

渠道布局,最終不是為了“賣貨”,而是:

讓用戶無論在哪個平臺、哪個城市、哪個場景,遇到的,都是你。

第五部分|組織之道:讓“正確的事自動發生”的公司,才能穿越周期

在我接觸過的所有中國出海企業中,安克是極少數能“穩定盈利+持續增長+跨品牌擴張”的典范。

我一直在想:

它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產品?沒錯,安克產品確實穩; 品牌?也對,它品牌做得極其克制且強; 供應鏈?當然,這是一切硬件公司的地基。

但這些都還不夠。

因為我見過太多企業,產品也還行,品牌也有調性,但為什么幾年后就不行了?

——答案是:組織垮了。

要真正穿越周期,核心只有一句話:

“讓正確的事,在不依賴創始人、也不依賴英雄主義的前提下,自動發生?!?/p>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安克的組織系統之道。

它不追求組織性感,也不講“文化故事”,但它做了幾件事,構建起了一個真正“可規模復制”的跨國硬件企業運營系統。

這一部分,我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深度解讀:

一、從“創始人驅動”到“機制驅動”

我們先從一個事實說起:

安克創始人陽萌,是前Google工程師,擁有極強的產品感知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但這家公司最大的不凡之處不是“創始人有多強”,而是他在很早期就完成了從“個人決策中心”到“組織決策系統”的過渡。

早在2015年,陽萌就做了一個大膽決策:

將所有產品線劃分為獨立的BU(業務單元),每個BU有自己的研發、營銷、品控、財務預算,獨立核算,獨立目標,利潤導向。

而總部只保留:

財務審計與合規

品牌一致性

中臺能力(IT、供應鏈、法務)

戰略預判

這個結構,極像美國科技公司,也極不“中式”。

它的好處是什么?

避免“等老板拍板”;

激發一線團隊的目標感和主人翁意識;

讓BU成為“小安克”,每一個都能打勝仗;

創始人可以從“做事”中抽身,專注“做系統”。

很多人說,中國公司走不出“老板拍板—部門執行—層層走形”的路子。

安克,繞過去了。

二、組織成長機制:從招人做事到“招系統建組織”

我經常講一句話:

“招人是解決現在的問題,建機制是防止未來的問題?!?/p>

安克的組織成長哲學不是“堆人”,而是“生長結構”。

結構先于人員

每年年底安克會先做一個“戰略工作分解圖”,所有戰略被拆成可執行模塊,每個模塊要求負責人、目標、資源預算、KPI。

再根據這個結構去“配人”,而不是先看“有誰”,再配事。

人崗分離機制

安克不講“誰誰誰是功臣不能動”,他們有嚴格的崗位輪換、評估機制。

高管中不少人三年內調崗2次,背后是一種理念:

人永遠在變,但系統不能變。

組織不依賴明星員工

在安克,你看不到“某某總監一手打造爆款”這種故事。

因為所有爆款的成功路徑都有一份標準化復盤文檔,明確寫明:“這套打法是否可復用?可在哪個團隊復制?依賴了哪些人力資源、哪些供應鏈配合?”

如果不可復用,那就不叫機制,只是一次意外。

安克追求的是“少數英雄,眾多機制”。

三、人才策略:招人不是看簡歷,是看是否匹配系統

在零億出海實戰營里,很多同學問我:

大師兄,我們到底該招什么樣的人?

我說,看安克怎么招人就行了。

安克的用人策略有四個關鍵詞:

英語不是第一位,結構思維才是

安克面試研發、產品、運營崗,英語只是工具。

真正重視的是這個人是否具備“結構化問題解決能力”:

是否能將模糊問題拆成三步走?

是否能從數據里找出問題根源?

是否能提出可執行的優化方案?

這套能力才是支撐全球運營的關鍵。

海歸不稀缺,能落地才稀缺

陽萌自己是Google背景,他反而最忌諱“空談戰略不落地”的海歸。

在安克的管理層中,不少是“本地985”+“長期一線磨煉”型的人才。

他們強調“能干活、能組織、能承壓”的復合性。

晉升機制透明,反對“拍腦袋提拔”

安克有非常明確的P級與M級兩條晉升通道:

專業崗(P)強調深度,適合專家路徑;

管理崗(M)強調協同與組織能力,適合管理者。

晉升評估不看老板打分,而是看:

關鍵項目的復盤文檔;

團隊成員的滿意度反饋;

年度目標達成情況(OKR)。

做到了一點:讓人才晉升可預期,而非“憑運氣”。

人才流動是常態

安克每年內部會推動10%跨BU流動。

不是懲罰,而是激活。

你做過Soundcore音箱的海外市場運營,也許明年你會被調去做Eufy智能家居的產品經理。

聽起來跨度很大,但他們有一整套“知識轉移手冊”、“技能映射系統”,幫助你快速適應。

組織不是靜態結構,而是流動網絡。

安克在人這件事上,做到了“人才流動 × 組織穩定”共存。

四、全球文化融合:不是“本土化”,而是“共享文化”

安克的全球業務如今覆蓋70+國家,海外員工占比接近40%。

但它從來不講“在地文化差異”,而是講“全球標準統一”。

他們的理念是:

本地運營可以個性,但組織文化要統一。

比如:

所有國家員工年度考核機制一致(OKR+360度反饋);

所有跨國會議都用英文,統一模板,不接受PPT風格自定義;

所有團隊都要定期填寫“問題日志”,統一格式,便于全球知識回收。

他們不相信“靠文化軟融合”,而是靠流程強融合。

再比如在人才使用上,他們有一個特別機制:

“國際旋轉崗”

高潛員工(無論中方還是外方)都會被安排去總部/分公司輪崗6-12個月。

目的很簡單:打破隔閡,統一文化,提升效率。

安克不是多元文化公司,而是“同一文化,多地執行”的公司。

五、中臺能力:讓前線靈活、后端穩固

最后我們來講安克組織系統最底層的“肌肉”——中臺。

它是“讓正確的事自動發生”的基礎設施。

安克的中臺不是互聯網意義上的“數據大腦”,而是一整套集成:

產品中臺

所有產品設計、包裝設計、文案、FAQ、配件圖、尺寸參數,全在中臺系統調取;

新SKU上線周期縮短30%,錯誤率下降80%。

供應鏈中臺

自動識別全球各地庫存風險,聯動調整采購計劃;

遇到亞馬遜補貨窗口自動觸發提醒。

內容中臺

所有平臺的主圖、視頻、短文案統一存儲、自動適配不同平臺格式;

社交媒體內容統一標簽,可追蹤每條投放ROI。

客服中臺

全球客服話術統一模板,所有郵件、聊天、電話記錄進系統;

一件產品出現重復問題,系統自動標紅推送給產品經理。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自動化”:

人做判斷,系統做執行。

小結:安克的組織之道,不是拼人,而是拼機制

總結本章節講的五個要點:

從“創始人拍板”轉為“BU驅動 × 機制協同”;

建立組織結構先于配人的機制,做到人崗分離、崗位流動;

人才不靠明星,而靠系統選拔、輪崗融合與結構訓練;

全球協作靠共享流程,不靠軟性認同;

中臺做支撐,前線跑得快,后方不掉鏈。

這就是為什么安克可以從一個充電器小品牌,成長為全球TOP消費電子品牌。

它不是靠某個天才,而是靠一套可以“復制勝利”的機制。

下一部分,我們將進入最終篇章:戰略之道。

在這十年風云變幻的時代,安克是如何抓住“智能+消費升級”的雙重趨勢,一步步走上千億市值的全球舞臺?

第六部分 戰略之道|安克如何踩中時代紅利,又避免被紅利吞噬?

在這個卷平臺、卷算法、卷供應鏈的出海時代,安克創新沒有靠資本故事,也沒踩過流量神話,卻實現了十年穩健增長、市值突破千億的壯舉。

安克不是科技獨角獸,卻擁有超高復購; 不是DTC明星,卻在全球70+國家擁有過億用戶; 不做平臺,卻在亞馬遜、沃爾瑪、BestBuy幾乎年年霸榜。

回顧過去十年安克的發展歷程,你會發現它不是某一年突然爆發的幸運兒,而是一家戰略節奏極其清晰、路徑選擇異??酥?/span>的企業。

它既踩中了智能硬件出海的紅利,也避開了短視策略帶來的“反噬陷阱”。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安克的戰略系統——它是如何在混亂周期中穩步前進,并不斷“做對的選擇”的?

我們分五個部分展開解讀:

一、從Google工程師到出海品牌:安克的第一性原理出發點

要理解安克的戰略哲學,必須從創始人陽萌說起。

2008年,陽萌在Google擔任軟件工程師,當時負責Chrome瀏覽器的早期穩定性測試。

他發現:

穩定性,不是開發者最關注的,但卻是用戶最敏感的。

后來他離職回國創辦安克,第一個產品不是藍牙耳機,也不是智能投影,而是一個“超穩定不炸機的充電寶”。

你以為這只是產品選擇?其實是戰略起點。

陽萌相信:

“我們不做最新,也不做最大,我們做最穩定。”

于是你看到:

它沒有追風口:2016年不碰共享經濟,2018年沒上區塊鏈,2020年也沒做NFT。

它沒有造神話:不融資、不講估值、不拼融資輪次。

它沒有靠投流:廣告預算始終占營收比例低于10%。

它從第一天起就回到四個字:

創造價值。

你可以說它慢,但它從來不走偏。

二、時代趨勢背后:安克踩中的“慢變量紅利”

一個企業的戰略,最容易被“時代快變量”所綁架:

平臺流量變化:算法更新、推送規則改了;

渠道機會消失:廣告成本漲、物流政策變;

用戶偏好漂移:今天要環保,明天要AI。

但安克能持續增長,靠的不是對“熱點”的靈敏嗅覺,而是對“底層趨勢”的篤定下注。

它踩中了三個“慢變量紅利”:

消費升級 + 全球用戶對穩定品質的需求

智能手機普及之后,全球用戶開始對配件、充電、數據傳輸、音頻體驗提出更高要求。

以前“能用就行”,現在“用得舒服才行”。

安克瞄準的,正是這個慢慢爬坡的認知升級。

亞馬遜平臺 + 數字消費遷移

2014年-2019年,是北美消費電子在亞馬遜平臺爆發的五年。

別人做短線爆款,安克做“超級穩定SKU矩陣”; 別人追流量紅利,它追關鍵詞口碑。

智能硬件 × 用戶場景延伸

從移動電源→快充→數據線→音箱→家居攝像頭→掃地機器人→投影儀……

每一個擴張,不是跨界,而是順著“用戶使用場景”自然延展。

這背后,是戰略克制:不把增長當成目標,而是當結果。

三、戰略選擇:如何判斷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很多公司做決策,靠老板拍腦袋、高管提案、數據拉扯。

安克的戰略決策方式非常理性,它有三道“判斷過濾器”:

用戶價值先行

一個新產品要上線,首先由“體驗小組”評估其是否真正解決用戶痛點:

是不是剛需?

市面上已有產品是否“好用但不穩定”?

有沒有重復購買邏輯?

舉例:安克做激光投影儀Nebula前,用6個月時間做用戶訪談,結論是:

“90%的投影儀使用者希望更便攜、續航更長、更易聯網?!?/p>

于是安克產品設計從“技術性能”轉向“使用友好”。

品類邏輯嚴選

進入一個新市場,安克會畫出“品類成長曲線”,標注:

市場增長率

滲透率

毛利空間

用戶認知度

技術壁壘

然后選中“剛突破啟動期、但競爭尚未充分”的藍海切口。

它不會“第一個吃螃蟹”,但一定是第一個“把螃蟹做得最好吃”的。

組織承載力評估

安克從不“高舉高打”,每一個擴張都問一句:

BU是否有帶頭人?

是否能快速拉出團隊?

是否能在現有供應鏈里做資源調配?

是否已有70%的能力儲備?

如果組織沒準備好,再大的風口都不碰。

陽萌說過一句話:

“組織跟不上戰略,戰略就是空話。”

安克的每一次擴張,看似慢,其實“慢就是快”。

四、戰略邊界:安克如何說“不”?

所有戰略的本質,都是資源分配。

一個公司真正能走多遠,不僅取決于它做了什么,更取決于它明明能做,卻沒有做什么。

安克的克制,在出海圈里堪稱“異類”。

不追“熱”而追“穩”

很多品牌2019年涌入藍牙耳機、2020年做直播電商、2021年轉元宇宙硬件、2022年沖進AI配件……

安克看了一眼,全放棄。

不是看不懂,而是:

看得懂風口不等于有能力承接;

短期熱點未必能支撐長期盈利;

戰略上講的是系統收益,而不是單點爆發。

陽萌內部開會反復講一句話:

“戰略的最高形式,是自我約束。”

不亂造品牌

很多企業搞“多品牌矩陣”,一口氣孵化五六個新品牌。

安克也有子品牌(Eufy智能家居、Soundcore音頻、Nebula投影儀),但每一個品牌都:

拆出獨立BU負責制;

有獨立P&L、渠道、市場團隊;

擁有清晰的品類邊界,不相互侵蝕。

并且品牌極其統一,不會出現“聲音太多,辨識度太低”的混亂。

它不是造品牌,是守住“品牌核心秩序”。

不碰制造,卻深耕供應鏈

安克至今不自己建廠。

但它對供應鏈的掌控非常強。

跟30+核心代工廠戰略合作,簽署5年供貨/交付/品質穩定合同;

對每一款新模具參與共創,要求并行開發樣機、迭代路徑;

所有關鍵物料冗余3倍備選供應商,防風險;

不在最卷的廣東找獨家廠,而是去湖南、江西、越南配資源。

你以為它不做制造,其實是建立了更穩健的“供應鏈控制力”。

五、戰略修正力:安克如何避免“戰略沉沒成本”?

戰略不怕走錯路,就怕明知走錯也不掉頭。

我觀察過太多企業:立了個目標、投了資源、喊了口號,發現不行了也不敢改。

為什么?因為:

“怕團隊士氣受打擊”;

“怕老板打臉”;

“怕投資人問責”;

“怕承認過去判斷錯了”。

安克不是。

它在每年12月戰略復盤時有一條鐵律:

“若目標未完成,必須給出停or改的方案。”

我們來看幾個真實案例:

案例一:Soundcore Motion+音箱推入巴西失敗

2019年Motion+計劃以“性價比爆品”方式進入巴西市場,結果因為:

清關政策變動導致成本飆升;

本地售后無法支持高配件率產品;

付款周期過長,壓縮現金流。

安克及時止損,取消后續SKU計劃,改為“基礎款 E系列”布局拉美市場。

項目復盤文檔公開給全公司學習,核心教訓是:

“不能用一個國家的成功模式套用另一個國家?!?/p>

案例二:Eufy嘗試家庭安全云訂閱失敗

2020年安克嘗試仿照Ring等品牌做“云存儲訂閱 + 硬件免費”模式。

但團隊發現:

安克用戶心智以“買斷制”為主;

訂閱帶來高客服成本;

法規和數據合規存在灰區。

于是迅速調整為“本地存儲 + 可選訂閱”,以“隱私保護”做差異化。

如果是別的公司,可能就繼續虧錢運營訂閱部門。

安克反而用錯題反推出新USP:數據不上云,隱私最安全。

這就是戰略的彈性與反脆弱力。

六、小結:真正的戰略,是系統性長期主義 + 清醒的邊界感

安克的戰略邏輯我總結為五句話:

不是跟風,而是識別“慢變量”;

不是博弈,而是精算“組織承載力”;

不是激進,而是穩中布“價值密度”;

不是盲投,而是理性止損、快速迭代;

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構建“無論未來如何都能生存”的機制。

它不走捷徑,但總能提前出發。 它不求爆發,但從未掉隊。

它的戰略說穿了四個字:不貪,不急。

總結 啟示錄|從安克身上,我學到了什么?

我常說,研究一個優秀企業,不是為了模仿它做什么,而是理解它為什么這么做。

安克的故事,其實不那么“性感”。

沒有億級投流,沒有網紅聯名,沒有一夜爆紅。

它是典型的:

起得不早,但起點很穩;

走得不快,但從未掉隊;

不求轟動,但贏得尊敬。

我自己作為創業者、實戰營總教練、系統打造者,在安克的成長路徑中,看到了無數可以復用的原則與邏輯。

今天這篇1.5萬字解讀,我希望你最后記住的,不是它的年營收、凈利潤,而是它背后讓公司活得久、走得穩的底層方法論

我來總結十條安克給我的“硬核啟示”:

一、戰略的核心,是學會說“不”

你看安克,這么多年:

不碰流量投機;

不蹭AI風口;

不靠明星爆款;

不走融資爆發;

不燒錢造神話。

它做的,都是別人看不上,但一直有穩定需求的產品線。

它教會我們一件事:

創業不怕做錯事,最怕的是什么都想做,結果什么都做不好。

二、產品不是用來驚艷的,是用來不出錯的

安克賣得最好的產品是什么?是:

那根你手機插了三年都不換的線;

那個你出國必帶的快充頭;

那個你爸媽用完說“這個還挺好”的音箱。

沒有炫技,沒有噱頭,但耐用、穩定、可靠。

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真正打動人心的產品,不是讓人“哇”,而是“沒毛病”。

三、品牌不是營銷出來的,是交付出來的

你發現沒?

安克幾乎從不打“品牌故事”。

沒有創始人光環;

沒有明星背書;

沒有情懷視頻;

沒有情緒包裝。

它的品牌靠什么?

靠每一個用戶用完之后,默認下次還買你。

這就叫:

品牌不是一次傳播,而是千次復購。

四、系統勝于英雄

在安克,你看不到“產品之神”“爆品總監”“運營一哥”。

你看到的是:

每一個產品,都有復盤路徑;

每一個流程,都有優化空間;

每一個結果,都是系統決策。

它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

能復制的成功,才叫能力;一次性的爆發,只是運氣。

五、組織的終極任務,是“讓正確的事自動發生”

安克在組織管理上幾乎是教科書級別:

每年戰略拆分到BU;

每個崗位有評估標準;

每個項目有跨部門負責人;

每次失敗有標準復盤機制。

你會發現,它不是“管住人”,而是“建機制”。

機制一旦建好,組織自己會成長。

六、渠道是關系,不是投放

很多人把渠道當“廣告平臺”,今天抖音,明天TikTok,后天做亞馬遜……

安克卻把渠道分成三類:

流量渠道(獲取用戶)

用戶渠道(沉淀關系)

品牌渠道(建立信任)

每一個觸點,都有長期ROI考量。

它讓我們重新理解了一個詞:

渠道不是分銷,而是關系管理系統。

七、增長不是爆發,而是系統復利

很多人羨慕安克的增速——

2024年營收247億,同比增長41%;

凈利潤超21億;

亞馬遜多個品類全球Top 3。

但它告訴我們:增長不是“加速沖刺”,而是“穩中加固”。

復利,從來只青睞不著急的人。

八、創始人最大的價值,是抽身做系統

陽萌這個人,低調到幾乎沒人知道他長什么樣。

但他做了一件很多創始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

在公司還不大時,就退出一線,建立“讓別人能把事做對”的機制。

他不是“創始人思維”的代表,而是“系統設計者”的典范。

九、節奏感,是公司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安克不是不追熱點,而是總比別人慢半拍。

但這種“慢”,是自控,是克制,是預判。

它不上頭,不焦慮,不浮躁。

它的節奏,是:

早一點不急;

慢一點不慌;

穩一點更遠。

十、價值主張:讓用戶信任你,就別讓他失望一次

安克始終把“用戶信任”當最高戰略指標。

不是銷售額,不是ROI,不是GMV,而是:

用戶能不能把你當成“默認選項”。

這份信任,一旦建立,一輩子都在復購。

你不會每天講品牌,但別人每天都在選你。

寫在最后:大師兄的感悟

安克教我的,不只是怎么做品牌、做產品、做組織。

它教我一個思維方式:

越是浮躁的時代,越要穩健。 越是誘惑多的環境,越要清醒。 越是難預測的周期,越要構建“反脆弱系統”。

創業的路,從來都不是跑得快,而是:

選對方向,

找到節奏,

構建機制,

長期陪跑,

踏實走完。

致敬安克,致敬每一個用系統走出來的中國品牌。

我們不求奇跡,但我們可以靠機制,走出自己的奇跡之路。

——零億出海創始人 跨境大師兄Peter 敬上

(來源:跨境大師兄Peter)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

分享到:

--
評論
最新 熱門 資訊 資料 專題 服務 果園 標簽 百科 搜索
跨境大師兄Peter
曝光
2.3k
粉絲
--
內容
1
向TA提問

收藏

--

--

分享
跨境大師兄Peter
分享不易,關注獲取更多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