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進口電商問題頻發,從食品、化妝品到重金屬廚具等,都出現了質量問題,引起廣泛重視。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消費者對于進口商品的質疑聲越發嚴重,這樣下去,進口商品的地位將岌岌可危,因此,樹立消費者信心是相當重要的。
優選海外直郵,提高庫存轉化率
不久前,國家質檢總局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共檢驗檢疫進口食品1479.1萬批、1.6億噸,2203.2億美元,檢出不合格食品12828批,6.8萬噸,1.5億美元,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食品添加劑不合格和標簽不合格。
對此,見證健康的傅先生表示,作為進口電商,是不希望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的,同樣消費者也不希望進口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在進口質量把關方面,雙方是保持一心同體的,于是在監督把關這一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中,進口質量問題又分為兩個方面:第一,進口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例如,韓國進口鍋具,出現重金屬超標現象;第二,進口產品生產出來之后,遇到其他因素導致的質量問題。例如,杭州36984件進口食品,因保質期過期被集中銷毀。
傅先生認為,進口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與進口產地也有關系。如果是歐洲產品,那么質量檢驗標準就要比國內的要高,相對來說,質量方面的問題就會較少一些;再加上目前國內對進口商品質量方面的把關也在逐步加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進口商品的質量。另外對于保質期過期造成的質量問題,就需要從當前大環境分析了。因為例如奶粉之類的進口商品,在貨物量較大的情況下走海運,本身在時效性上面就失了先機,之后經過保稅倉的停留,再加上國內保稅倉的條件不是相當好,在溫度和濕度方面可能不利于產品的保存,于是等到發貨的時候,貨物就出現變質的情況。
相比較而言,選擇海外直郵模式相對適合一點,最好在貨物量不大的情況下,不要選擇囤貨的形式,囤貨形式風險較大,當前最主要是提高貨物的庫存轉化率。
打通供應鏈,保障進口質量
進口產品的供應鏈是非常長的,想要保障進口產品的質量,也可以從供應鏈上入手,需要打通整條供應鏈,在產品和渠道上共同發揮作用。
五洲會的Tom認為,進口電商企業是時候采取抱團模式了。目前競爭不是最終的利益所在,合作共建才是最終選擇。“‘閉門造車’是不出效果的,目前倒下的進口電商企業,都是在‘閉門造車’,然后受到毀滅性的打擊。”Tom表示。
Tom認為,進口企業可以選擇全渠道模式布局,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多渠道、全方位、多元化的布局供應鏈,此外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與其他在供應鏈上有特色優勢的進口企業合作,逐步完善全渠道供應鏈布局,達到合作共贏的局面。一般來說,這種強強聯合的發展,往往會促成一個大的集團鏈條的產生,形成集群效應。當各方面都強大的同時,進口質量的檢測問題也會相應提高。
進口市場規范迫在眉睫,管理機制需健全
進口產品問題層出不窮,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當下進口品類、數量過多,導致監管力度出現紕漏,使得大多數進口電商企業無法從源頭保障自己商品的安全性,凡品易購的Amy表示消費者也可以作為監督者,充當進口產品的把關人。
消費者首先要對進口產品有一種質疑態度,不能過于盲目相信進口產品。在選擇進口商品的同時,要注意進口商品是否有中文標識、生產日期、儲存方式、生產地等相關信息,對于新聞爆出的負面報道的進口商品,更要嚴加檢查。
Amy認為針對上訴情況,其中可以在加快通關速度的同時,用集中管理、統一存放的方式,嚴格規范市場,嚴禁不合格的進口產品流入市場。這方面的健全的難度相當大,就需要政府和進口企業不斷努力,加強管理。
此外,政府還要加強各國進口商品的聯系,盡量形成統一的檢測標準,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文/雨果網 涂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