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電商交易環節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與法律有關,需參考法律來解決,以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相關環節發展。
01
跨境電商平臺責任
電商平臺作為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核心環節,其責任與義務非常重要。電商平臺是交易活動的第一責任人,需要承擔起主體責任。電商平臺作為商業交易主體,對平臺經營者應開展經營資格審查、登記、公示等工作。電商平臺還需與經營者簽訂合同或協議,明確雙方在電商平臺進入和退出、商品和服務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權利、義務與責任。
02
消費者權益保護
消費者權益主要包括安全保障權、知悉真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求教獲知權、依法結社權、維護尊嚴權、監督批評權等。從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時,應盡可能參照消費者所在國(地區)對消費者的服務標準,提供消費者權益保護。
03
跨境物流
跨境物流因物流環節的復雜性,會產生諸多法律問題,包括合同簽訂與履行、商品運輸安全、時間與成本矛盾、退換貨產生糾紛、信息安全與保護等,跨境運輸與退換貨物流方面問題更加突出。現有法律法規仍存在規范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制約著跨境物流行業進一步良性有序發展。退換貨流程比境內物流更復雜,物流時間長,物流痕跡無法查詢,物流成本有時會超過商品價值,也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點領域,建立與完善適合跨境電商退換貨物流法律體系,也成為重點工作。
04
跨境支付
跨境支付涉及跨境第三方支付與跨境人民幣支付兩種。跨境第三方支付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消費者使用本國貨幣在跨境電商平臺購買商品,通過試點的支付機構轉化成外幣支付給商品賣家。跨境人民幣支付依托中國人民銀行的《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和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的《關于上海市支付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的實施意見》,以人民幣作為跨境電子商務商品交易的結算方式,省去了幣種兌換環節,縮短了支付周期,避免了匯率差額損失。
05
通關與商檢
在通關方面,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進出境快件監管辦法》等法律法規,此外,還探索建立了“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所謂“負面清單”,亦稱“否定清單”、“負面列表”、“否定列表”,在投資協定中通常是“不符措施”的代稱,即在外資市場準入(設立)階段不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的特別管理措施規定的總匯。“負面清單”制度屬于黑名單,遵循的是“除非法律禁止的,否則就是允許的”解釋邏輯,體現的是法無禁止即自由的法律理念。為了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我國近幾年實施了一系列有關通關方面的政策。代表性政策主要有增列海關監管方式代碼“1210”,增列海關監管方式代碼“9610”,對電子商務出口經營主體分類,建立適應電子商務出口的新型海關監管模式并進行專項統計,建立相適應的檢驗監管模式,建立跨境電子商務清單管理制度,構建跨境電子商務風險監控和質量追溯體系,創新跨境電子商務檢驗檢疫監管模式等。
06
稅收
跨境電商在納稅主體、課稅對象、歸屬關系、課稅標準、繳納程序等方面,都面臨著新問題與挑戰。其全球性、無國界性、高技術性、電子商務屬性促使跨境電商成為企業避稅的溫床,也為國際避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跨境電商引發了國際稅收管轄權沖突,產生重復征稅,加劇了偷稅、漏稅與避稅。伴隨著《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政策的發布,跨境電商行郵稅終止,在稅收上跨境電商已等同于普通貿易,但是普通貿易多為實體經濟形式,而跨境電商屬于網絡虛擬經濟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灰色清關,海關也將在征稅方面迎來巨大的挑戰。
07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伴隨著網絡發展,跨境電商依托于網絡,無法回避信息安全問題。信息安全既包括跨境電商交易數據安全、網絡安全,也包括消費者隱私安全、支付及金融安全等。每年因為跨境電商出現的信用卡不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信用卡安全問題也成為網絡安全監管的重點。信息收集與使用成為《消法》的重要條款。
(來源:K哥聊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