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順豐控股開盤一字跌停,報收于72.72元。股價大跌的原因離不開順豐控股在4月8日晚間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預告顯示順豐第一季度凈虧損將達到9億至11億元,而去年同期盈利9.07億元。
4月12日,順豐控股午后持續下挫,盤中再度跌停,連續兩個交易日跌上微博熱搜,儼然成為“熱搜常客”。上周五,順豐控股發布一季度業績預告稱歸母凈利預虧9億至11億,股價一字跌停閃電;后順豐控股召開股東大會,董事長王衛因業績預虧致歉,“順豐董事長王衛因預虧致歉”再上熱搜。
今日,順豐控股再度跌停,股價報65.90元/股,兩天市值蒸發近670億元。截至收盤,順豐控股跌幅9.38%,成交金額超111億元,創出歷史新高。上周五,順豐控股一字跌停。至此,順豐控股兩天市值蒸發約700億元。
此番大跌或是因為一季報預虧11億的利空消息。4月8日晚間,順豐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凈利潤虧損9億元至11億元,而去年同期盈利9.1億元。
雖然在公告中,順豐表示第一季度的虧損主要由于拓展新業務以及疫情激化了同行競爭,順豐也增加了給一、二線在崗人員的補貼,但還是不難看出順豐作為曾經的“快遞一哥”正面臨著行業洗牌的壓力和必須自我提升的緊迫感。
電商快遞行業局勢險峻?
在電商崛起并進入穩步發展的階段,快遞市場雖然長期處于“通達系”、順豐、京東多方競爭的局面,但總體來說發展是良性的,消費者能依靠自己快遞的物品、地點、時間,選擇合適的快遞公司。
然而隨著極兔速遞2020年3月登陸國內市場開始,趨向平衡的快遞價格體系被打破,快遞行業似乎又重新進入了價格戰的斗爭。以義烏為例,義烏2020年快遞平均單價下降到2.79元/件,有些極為輕薄的快件,甚至僅需8毛即可發貨。
低廉的價格無疑成為了這些新公司搶奪市場份額的重要武器,同時也逼迫中通、圓通、順豐、韻達等多家快遞公司紛紛降價。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資本燒錢撐起的價格戰,最后也會讓股民買單。
雖然近期極兔速遞已經收到警示要求整改,4月9日其在義烏的部分分撥中心也已經停運,但對順豐等快遞龍頭企業仍然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從財報看,順豐的市場份額被擠占,成為2020年唯一市場份額下降的快遞公司,凈利潤增速也明顯放緩。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來看,有可能是順豐在下沉市場方面沿用了低價戰略,若是這樣的話,燒錢速度就會很快”。
與此同時,順豐的同行們,也是其競爭對手通達系,今年1-2月同樣業績大增,而單票收入也是同樣處于同比下跌。
不難看出,這其中有快遞行業“價格戰”的因素,但也不排除屬于行業特殊做法。
(來源:K哥聊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