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球經濟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鍵”,疲軟態勢盡顯。貨物需求持續下滑,行業競爭加劇,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將貨代行業推入了一場場殘酷的“生存考驗”。
此前,東莞*物流因客戶拖欠貨款導致資金鏈斷裂,宣布全員解散并停業;深圳**拉美供應鏈背負巨額債務也無奈宣布停業。如今,擁有34年歷史的行業巨頭*洋國際物流集團,也因資金鏈斷裂在5月1日正式宣布停業。它的倒下,不僅讓無數客戶和供應商措手不及,也給整個跨境物流行業再次敲響了警鐘。【關稅政策再次調整,亞馬遜賣家備戰Prime Day該如何調整定價策略和物流方案?5月15日亞馬遜全球機遇千人峰會論壇·杭州站,神秘大賣現場剖析最新關稅政策和經驗,解鎖關稅動蕩下的海外爆單秘籍。點擊報名】
01
老牌貨代宣布停業
近日,*洋國際物流集團宣布破產,這一消息瞬間在跨境物流圈引發了“地震”。*洋國際物流曾是跨境物流行業的“老大哥”,有著34年的歷史,曾是香港和華南地區最具規模與實力的內河集裝箱運輸物流公司之一,擁有21家分公司,運營55艘船舶,業務涵蓋集裝箱運輸、船舶代理等多種服務。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巨頭”,卻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令人唏噓不已。
據了解,現在公司已經拖欠不少供應商和客戶的款項,包括押柜押金、運費等。小紅書上,不少賣家紛紛吐槽自己被*洋國際物流拖欠款項,甚至有人表示押柜押金至今未退,損失慘重。
一位廣東的賣家在小紅書上發帖稱:“*洋船務押柜押金未退,我們這些小賣家怎么辦?”帖子引發了眾多同行的共鳴,大家紛紛留言分享自己的遭遇,金額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這些押柜押金原本是為了確保貨物運輸安全而支付的,如今卻成了“打水漂”的風險。
事實上,*洋國際物流的資金鏈問題早已露出端倪。根據其發布的結業通知書,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全球經濟的下行壓力和國際貿易的增長乏力對公司的業務量造成了嚴重影響。
此外,新冠疫情的爆發更是加劇了這一困境,全球供應鏈的中斷和物流成本的激增,使得公司的運營成本不斷攀升。在駁船行業內部,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同行們紛紛降低價格以爭奪市場份額,進一步壓縮了*洋國際物流的利潤空間,加大了其經營壓力。
雪上加霜的是,*洋國際物流在內部管理上也存在一定問題,尤其是應收賬款的賬期過長,導致資金回籠速度緩慢,使得公司的資金鏈日益緊張。為了試圖緩解這一狀況,股東們不得不將所有資產抵押給銀行以獲得融資,但這些努力最終未能改變公司的命運。在多重壓力之下,*洋國際物流無奈地做出了在2025年5月1日正式結業的艱難決定。
02
關稅波動影響貨代行業
2025年上半年,貨代跑路、資金鏈斷裂等亂象已成常態,其中不乏運營多年的老牌企業。其中成本壓力、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是高額關稅的重壓,已經給貨代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全球訂艙量驟降、小額跨境包裹征稅、運力需求下降、合規要求提升以及市場洗牌加速,都是這一局勢下的直接反映。
航運分析機構Sea-Intelligence近期報告指出,亞洲至北美東岸航線上原定5月5日出發的航班中,已有42%的運力被取消,僅一周時間,空班比例就增加了7個百分點。而在亞洲至北美西岸航線,原定4月28日出發的航班取消比例達到28%,相較一周前的13%幾乎翻倍。這一數據直接反映了高關稅帶來的貿易萎縮,尤其是美線市場的貨物流動明顯減少。
像上海、青島、廣州、深圳等主要港口的貨代企業紛紛表示,4月初以來,美線訂艙量普遍下降30%至70%不等,部分貨代甚至暫停收貨以規避風險。
貨代企業普遍反映,關稅從20%一路攀升至145%,導致運輸成本大幅上漲。以一位華東地區貨代從業者為例,3月初關稅漲至20%時,他們對美線加價約0.5元/公斤;升至54%后,加價幅度提升至1.5~2元/公斤;而當關稅達到145%,加價已達6~8元/公斤,接近貨代企業承受極限。這種成本壓力不僅壓縮了貨代利潤空間,也使部分小型貨代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大降!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關稅政策波動性太大,美國市場依然存在重重危機。
面對美線市場的劇烈波動,不少貨代企業已紛紛調整策略。部分大型貨代積極拓展歐洲、東南亞及南美等替代航線資源,以分散風險和拓寬市場。例如,部分貨代暫停部分跨太平洋航線,減少空白航次,控制運力以應對需求下滑。
中小貨代公司面臨的挑戰則更為突出。隨著關稅變動和海關查驗率提升,不合規申報的風險加大,一些中小貨代面臨被淘汰的壓力。貨代企業普遍強調,現階段已無空間通過虛報申報來分攤成本,必須嚴格合規以避免法律風險。
有跨境電商物流企業人士認為,未來將有更多不合規的貨代公司爆雷,這將是一個市場洗牌的過程,只有那些能夠適應新環境、合規經營的企業才能生存下來。
↓加入跨境電商物流交流群↓
文/雨果跨境 封面/圖創意
(來源:雨果跨境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