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消息!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7日表示,中方認真評估后,決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中方牽頭人將在訪問瑞士期間與美國財長舉行會談。
這算是近期最積極的消息。
要知道,特朗普及其團隊頻頻放風,先是暗示一直在等中方電話,見我們不為所動,又稱正在談判,甚至將會達成協議。
對此,中方啪啪打臉:我不是!我沒有!別造謠!
從加稅145%到頻頻求談判,美國態度為什么發生180度大轉變?中美貿易又會是何走向?
關稅大棒沒打疼中國,倒先砸了美國自己的腳。
消費者Michelle Hall吐槽:在Temu上加購六件商品,正常價格是83.8美元,但由于進口費用,現在竟要多花92.08美元。
史丹利百得、阿迪達斯、寶潔等公司也紛紛表示,為了減輕更高關稅帶來的影響,將會提高部分產品的價格。
這不是個例。特朗普關稅將對美國家庭造成多大影響?
耶魯預算實驗室、參議院少數黨、美國進步中心、美國行動論壇、城市研究所-布魯金斯學會稅收政策中心這五個不同政治立場的團體,得出的結果在每年3100美元到4900美元之間。
圖片來源:路透社新聞截圖
真正令特朗普坐不住的是,加稅導致的民意倒戈。
4月5日,美國50個州估計有多達1200場示威活動,已有超過50萬人報名參加。這是自特朗普上任以來針對他的最大規模單日抗議活動。
4月14日,多家美國小企業因關稅政策聯合起訴特朗普政府。
4月16日,加利福尼亞州宣布起訴特朗普政府:“非法關稅”導致加州的港口入境貨物量下降了35%,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4月23日,繼加州后,美國紐約州、亞利桑那州等11州起訴特朗普新關稅政策違法。
4月27日,美國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以及益普索集團聯合進行的一項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特朗普的執政百日支持率為39%,這一數字比今年2月份下降了6個百分點,且創下過去80年來美國歷任總統的最低執政百日支持率。
可以說,不是特朗普想要“談判”,而是國內的經濟和民意,逼得他不得不主動“求和”。
對于中國外貿人來說,盡管有緩和跡象,但還是得做最壞打算。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特朗普政府朝令夕改已是慣例。
2018年5月19日,中美兩國在華盛頓正式發布聯合聲明停止貿易戰。然而,僅僅十天后,白宮就撕毀協議,發布針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舉措聲明,并表示將于6月15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
美國頻繁加稅是種試探,想用高關稅逼迫中方屈服。
現在求和談判,何嘗不是眼見中國態度強硬后的另一種試探呢?一旦壓力有所松動,特朗普可能立刻翻臉。
何況,145%的數值太高了,哪怕降低到50%關稅,對外貿企業來說,并沒有實質改變。
貿易戰的背后是大國博弈,博弈戰就是持久戰。
中美貿易戰,表面上是經濟對抗,實際上是雙方在爭取新的地緣政治格局。美國要的是全球霸權“續命”,中國爭的是發展權利“破局”。
貿易戰的本質不變,特朗普針對中國的大方針就不會變,中國的強硬態度也不能變——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對千萬中國外貿人而言,真正的破局之道,是“兩條腿走路”:
一手抓傳統市場多元化,深耕東盟、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一手抓產業鏈自主化,把芯片、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的命脈攥在自己手里,提高產品不可替代性。
畢竟,跪著求來的訂單,永遠不如站著贏來的市場。
事實上,根據《聯合早報》消息,包括沃爾瑪在內的美國大零售商,在與美國政府溝通后,已經通知一些中國供應商恢復發貨,關稅由美方買家承擔。
商務部的發言中,這句話很值得注意:
“中方注意到,一些經濟體也正在與美方進行談判。需要強調的是,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得不到尊重,堅持原則立場、堅持公平正義,才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正確之道。”
這句話釋放了兩個信號。
面對貿易霸凌,中國為世界打了個樣。
這幾年,被美國用關稅大棒敲打的國家還少嗎?特朗普的“兩級反轉”,透支國家信用,告訴其他國家一件事:
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一味屈服,對方就會蹬鼻子上臉;態度夠硬,才能換來談判桌上的“平等席位”!而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
面對世界貿易,中國立好了“相互尊重”的規矩。
真正的強者,從不用關稅大棒砸碎別人的飯碗,而是用合作共贏鋪就共同富裕的路。
“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方將始終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堅定不移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堅定不移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
*部分資料來源:紐約時報、半島電視臺官網、新華社、央視新聞等。
(來源:外貿百事通)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